船型最大化運力過剩難改
最明顯的變革是船型愈趨巨大。以前港口規模有限,很難接待30萬噸以上的船,「海岬型」船18萬噸就算很大了。現在很多中國港口都在搞40萬噸的碼頭,超大型船可以達到40萬噸,耗油和人工成本都大大降低。這樣原來18萬噸的船等于沒有競爭力。此外,當前最流行的「巴拿馬」型船都是6至8萬噸,但巴拿馬運河正在修建新船閘,2年以后可以通過12萬噸級別的船,載重量多一半以上。航運業本來就運力過剩,多出來的舊船怎么辦?
對于新船價,按曹文錦推斷,這一兩年內新造船價可能還會跌20%。如果船東要訂新船,至少要等到兩年以后。而要徹底度過航運低潮,還要看歐洲和中國經濟發展情況,照當前的情勢,可能還要等5年。當前,船東必須留足現金,能否抓住貨源也是未來5年生存的關鍵。
保留財力嚴控風險渡難關
船東造船通常要向銀行借貸,他強調,最重要是要注意風險控制,「手上有多少錢就建造多少新船,沒有錢就不要建。」并告誡行內人士,人做一件事時,要先摸摸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錢,沒錢,即使成功機會很多,但最后沒有辦法還銀行,也是徒勞。總結一句就是量力而為。他又舉例道,「假設一艘船要1塊錢,你問銀行借了2毛錢,就必須有一個計劃,這2毛錢怎么還。如果借8毛錢的話,風險就很難控制。 」
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世界性航運業大浩劫中,香港船東幾乎沒有一家不虧損嚴重。當年有的船東為增加公司船只,向銀行大量貸款。當船價、運費大幅下降,有的公司即使把所有船出售也不能償還銀行貸款,最后只好倒閉、破產。
萬邦航運公司成立近50年,從未發生過財政危機,讓曹文錦引以為豪,對向銀行貸款有一套自己的認識,他中氣十足的說,「銀行給你貸款,就如同晴天借給你雨傘,到了下雨天,他就要把傘收回去。典型地『落雨收傘』。」意思是,銀行總是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主動借給你錢,卻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收緊銀根,逼著你還債。
過去香港船東基本都會向銀行借錢,甚至以個人資產擔保借貸。還不起錢的時候,汽車、房子都被拿走了。曾經有很多出名的船公司都輸得一塌糊涂,他說,「在最苦的時候,有的船東連家里日常開銷都捉襟見肘。」從此以后,香港船東在生意抉擇上變得小心翼翼,特別是在向銀行借款上,更為謹慎,絕對不敢再用個人擔保借款了。
曹文錦寫過多本自傳式回憶錄,對航運業有自己見解,在他最新一本著作《我的經歷與航運六十載》中曾表示,「對每一項投資,都保持借款不超過八成比重。有時遇到大的投資項目,個人財力有限時,我就和其他商家聯手去做。 」
船舶管理出現新趨勢
早前將50艘油輪交給中英船務管理的美國鐵凱航運公司,近日一批高薪船管人員被解雇。對此,曹文錦說,鐵凱與中英船務成立合資公司管理鐵凱旗下的50艘油輪,能節省龐大的人工開支。
曹文錦又說,「在美國做生意,一定要向銀行借貸。」美國經濟不景氣,有4家上市船公司相繼破產,還有一些公司也岌岌可危,財務出現赤字。
另外,對于日本川崎汽船早前與本港來寶集團在港成立船管公司,管理川崎的海岬型油輪,是否彰顯了日本船東在船舶管理方面的新思維及趨勢。他認為,日本船東過去很少會離開家門,遠到海外去尋求合作,即使合作,只會找同聲同氣的自家人。今次他們走出國門來香港找合作伙伴,目的是要減輕成本,這并不是他們原有的處事手法,只是一種無奈選擇,日本船東已開始學習英語,向海外發展,以便減低管理成本。